新闻资讯

米乐M6《钢铁》第7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2024-04-09 阅读次数:

  2019年11月21日,《钢铁》第7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钢铁研究总院隆重召开。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钢铁》第7届编委会主任委员干勇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钢铁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钢铁》第7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及主编田志凌,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钢铁》第7届编委会委员王新江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钢铁企业的48位编委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了本次会议。

  首先干勇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各位编委专家对《钢铁》的关心表示了感谢。他指出我国正在步入世界钢铁强国行列。作为传统的流程制造业米乐M6官网,中国钢铁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新时期对《钢铁》提出了新任务、新高度、新要求。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旗帜期刊,《钢铁》不仅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标杆,也是体现钢铁强国风貌的代表性期刊,要以引领国际钢铁行业发展为己任,为钢铁企业的决策提供指导和参考,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布和行业脉络的把握提供支持。干勇院士的讲话为《钢铁》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工作起到了指引和鼓舞作用。

  接着,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及主编田志凌宣读了《钢铁》第7届编委会组成名单,编委会主任委员干勇院士为编委会委员颁发聘书、合影留念。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钢铁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钢铁》第7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及主编田志凌宣读编委会组成名单

  随后,钢铁研究总院科技信息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编辑邓陈虹向各位到场的编委专家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及其旗下12本期刊的发展情况和特色,以及公司在数字出版、新媒体、学术会议和培训方面的工作。

  钢铁研究总院科技信息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编辑邓陈虹介绍出版公司情况

  之后,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及主编田志凌宣读了2018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专家名单,并为获奖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合影留念。

  《钢铁》第7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及主编田志凌为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专家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合影留念

  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钢铁事业部部长、《钢铁》编辑部主任尚海霞作“《钢铁》2016—2019年工作汇报”,从《钢铁》的历史回顾与现状、2016—2019年基本工作情况、2016—2019年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4个方面对《钢铁》近年来的各项工作和发展作了详细介绍。

  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钢铁事业部部长、《钢铁》编辑部主任尚海霞作工作汇报

  济南钢铁集团原常务副总经理、公司党委副书记温燕明表示,《钢铁》是行业的旗帜、是资料库、是教科书、是行业发展的指路明灯,标志着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因此他建议,《钢铁》应发挥旗帜作用,在流程固化后要积极思考行业的变革,在刊发文章方面增大品种质量和装备创新的比重,在绿色化、智能化、节能减排、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等钢铁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上组织综述文章。在文章的选择方面注重文章的创新性,对于一些老专家和企业人员的文章无需过于拘泥于形式,以鼓励企业人员的创新。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国瑞提出,《钢铁》应该是不同学术观点展开讨论的平台,对于行业前沿性技术热点问题应该百花齐放,便于读者获取前瞻性的理念。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福明建议在刊发文章内容方面,增加流程优化内容;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国友建议应为新装备、新工艺、智能制造方向留出篇幅,为钢铁行业降本增效作出指导。东北大学冶金学院院长朱苗勇建议在作者群建设方面,应该发掘国内企业高级研究员、博士、硕士的成果,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高水平科研动态,关注以中冶集团等为代表的设计院在装备技术方面的创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左良表示,编辑队伍、审稿队伍和作者队伍是杂志发展的主要力量,期刊应该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缩短出版周期,提升期刊的内容质量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公司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考虑,注重不同期刊的品牌定位。

  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曾加庆指出,企业发表的文章往往能够抛出实际问题,真正反映需求,在文章选择时应该多刊发企业文章。另外,建议学习国外刊物的做法,在文章末尾或杂志空白处放上作者的照片和作者简介,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科研经历,也能提高作者发表文章的荣誉感。东北大学冶金学院钢铁冶金研究所所长、《钢铁》副主编姜周华重申了《钢铁》的宗旨是“面向生产、结合实际”,为解决企业一线工作和科研人员在写作水平方面的欠缺问题,建议编辑走进企业,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写作培训;并且建议编委和审稿专家缩短审稿周期;在提高《钢铁》的国际影响力方面,《钢铁》的读者群不仅面向国内,也应考虑拓展国外读者阅读的可能性,在文章的形式上,建议文章的图表内容采用中英文对照。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钢铁》副主编白晨光建议要努力汇聚更好的稿源,在分析下载量数据时,注意分析下载人群和读者群,使审稿专家在稿件的取舍上有更强的针对性,并且提出“论文要写在祖国大地上,但是影响力要国际化”。《钢铁》副主编、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康永林建议在选题上要按国际化标准,在钢铁材料方面应面向用户,关注铁路、桥梁、汽车、船用等领域在应用中在钢铁材料组织性能、服役性能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此外,在审稿方面,编辑部应该在初审时严格把关,及时筛选掉已发表过内容相近、缺乏新意的文章。

  《钢铁》副主编、钢铁研究总院教授雍岐龙表示《钢铁》要做中国有特色的应用型杂志,他呼吁高校、企业在人才和成果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引用率,而应更加关注中国企业阅读率,真正为钢厂的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和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他指出,《钢铁》未来发展和影响力的提高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呼吁科研人员将重要成果发表在《钢铁》上。

  华北理工大学副校长王书桓建议对于综述性文章应放开篇幅限制,避免因太短而阐述不明。并且他提出企业文章拒稿率较高,原因之一是一些重要数据有时前后矛盾,他建议企业人员注意一线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使文章的数据更可被引用。另外,对于写作水平不足的企业人员,编辑部可推荐与附近高校合作,写出高水平文章。

  宝钢股份炼铁厂厂长朱仁良建议通过组织专刊对热点专题进行讨论,推广技术成果,使杂志内容更有吸引力。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朱荣从外观的角度建议将图片彩色印刷,有利于杂志品位的提升;针对国内科研人员对于研究类文章多看英文杂志,而对于工程方向更偏向中文杂志,提议建立《钢铁》基金,支持《钢铁》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收入不高的技术人员在《钢铁》上发表创新成果。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建表示在提高品牌和影响力的角度上,期刊和企业有许多相似之处,企业品牌打造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大会最后,田志凌副主任委员围绕进一步办好《钢铁》、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作总结发言,对《钢铁》的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为《钢铁》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感谢各位编委对《钢铁》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会后编辑部将逐步落实编委会的决议,争取将《钢铁》打造成中国钢铁行业的顶尖期刊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旗帜期刊,向世界展示钢铁强国的风貌!